《当代职业教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由此带来城市交通运营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在一些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城市市区的交通运营拥堵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1-2]。欧美等国家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很早就通过建设地铁、轻轨、列车等公共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出行方便的需求[3]。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政府积极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经验,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大中型城市建立轨道交通,满足人们对公共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特大城市构建了复杂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4-6]。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运营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瓶颈对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明显。目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人才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交通运营的发展。对此,分析行业需求,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亟待解决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
在我国,自1969年北京第一条地铁运营,至今已经长达50年之久[7]。时至今日,轨道交通作为我国各大城市公共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快了其建设。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金额已经达到世界首位,同时线网运营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对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对于轨道交通企业,人才主要来源于院校和社会,但是面临所招员工学历、年龄和技能等参差不齐,同时具备轨道车辆、通信信号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符合一线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在于企业与院校签订用人协议,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学校根据用人要求设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考核要求,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以及企业文化传达给每位学生。学生通过与企业对接,明确以后的工作岗位,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更加强烈。
(二)国外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外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以学校和企业为培养学生的二个主体,分工明确,学校负责理论知识传授,企业负责技能技术训练。配套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制了对应的法律法规,以政府为主导单位,学校和企业负责制。同时,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凸显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有行业制定相关的能力要求,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培养过程的严格把关,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学生用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实践。其特点在于,赋予了学校、企业更高的自主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我国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设备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宗旨。服务于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操作人员,高职院校就培养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订单式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学校合作,签订相关协议,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对学生教学过程和考核,完全按照企业的“准员工”来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办学主体,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社会的认可度。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学校的教学平台,在学生学历进修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提前完成了入职培训,缩减了技能技术人才培训成本。对于学生来说,企业参与日常的教学过程,虽然学习压力有所增加,但是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关键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轨道公司,获得满意的岗位。
上一篇:课程思政视角下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提升职业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