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专业群重要的核心课程。而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教学文件,体现学生在专业教学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既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2]。
一、高职课程标准制订的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准的原则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类型,同样承载着人才培养的职能。课程是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主渠道,课程标准必须守好主渠道,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能力,注重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二)坚持以对接工作岗位为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授课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社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要求,融入企业的工作岗位技能的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特色要求,坚持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
(三)坚持课程标准内容开放性的原则
虽然课程标准是影响课程教育与改革的重要文件,但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将不断更新和发展,基于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则,为避免课程内容与“职业”和“行业”相脱节的现象,课程标准应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具体内容和要求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授课效果与需求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始终保持开放发展的特征,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紧跟社会发展需要[4]。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指标内涵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群的核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深度融合《模具工》国家职业标准和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具体任职要求,通过完成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生产和模具组装等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模具结构组成、掌握模具零件的制造方法,能够处理和解决模具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达到三级模具工的要求。根据全面育人的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该课程是在修完“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技术”“数控特种加工”“钳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专业综合类课程,为学生完成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课程设计思路
图1 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设置示意图
为了克服以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畅的学科化教学倾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认真分析行业发展情况,从“做什么”“怎么做”和“怎样做好”入手,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并结合区域现有企业的岗位生产现状,选择学生学习的工作载体。“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具备从事模具绘图员、模具制造、模具组装、模具维修与保养等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5]。
(三)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的作用。课程教学目标则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实施的依据。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品德品格,实现“内生育人”。因此,课程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要素进行阐述和说明。“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以模具的设计与模具零件制造为载体,旨在传授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所涉及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项目教学目标表该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表1 部分项目教学目标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和岗位取向,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求为依据,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细致分析实际工作任务,形成教学任务。实际工作任务不是简单的“企业的活儿”的集合,而是反映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以机械制造专业群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中要求的模具设计绘图员、模具零部件制造生产、模具组装、模具维护与保养等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这些岗位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形成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相互融合的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课程内容展现形式如表2所示。
上一篇:浅析中国宣纸文化价值及其传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