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
开卷有议
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10期职业教育是面向个人生计的就业教育,在社会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职业教育的这些属性来看,职业教育理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获取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但当前的现实却不尽人意,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困境重重。
困境之一,职业教育深受传统文化鄙夷。当前,网络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高科技日益在改变乃至颠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加凸显。但这种技术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冲击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诸多传统文化思想和教育成才理念。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仍然根深蒂固,始终左右着国民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而,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流行的普遍现象是,体力劳动者不如脑力劳动者,技能证书拥有者不如学历证书拥有者,技能性人才也远不如学术性人才。显而易见,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鄙夷进一步助长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虚假的繁荣。
困境之二,职业教育遭受社会舆论异化。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舆论环境相对较差,见诸网络媒体和各大报刊的职业教育热门话题多半都是负面新闻,比如职教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职校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等新闻报道,导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形成“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刻板印象。诚然,某些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但更多的应是某些媒体为吸引眼球而肆意寻求新闻热点,不实传播极大地破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困境之三,职业教育遭遇各类政策弱视。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有关政策的冷落乃至偏见。其一是“入口”歧视--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录取环节屈居本科院校之后,人为导致学校生源的不公平,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其二是“过程”歧视--高职高专学生升入本科就读比例过低,中高职衔接政策的顶层设计亟待完善,职业教育依然被视为“断头教育”;其三是“出口”歧视--就业准入制度仍不完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三无”外来务工人员同等上岗、同等待遇,职业教育丧失就业优势。
困境之四,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始终跟不上,高职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有待协调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盲目设置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学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优势与企业岗位缺少有效对接。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有些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实训设施不足,办学质量严重堪忧。
困境之五,职业院校毕业生地位持续低迷。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其次才是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有目共睹的是,由于在公务员报考、中小学教师报考等方面存在政策歧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普遍去向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是一线技术工人。现实情况是,上述工作岗位的性质与特点是工资收入偏低、劳动社会保障不健全、工作环境“脏、累、差”,劳动者的地位与尊严往往不受待见。这种严峻的就业现实,严重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极大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绿色、健康、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和利益相关者的理念。系统观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予以关注与考察,重视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协同改革与发展;利益相关者理念要求必须厘清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并始终不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与利益诉求。
其一,在政府层面,应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提升技术工人待遇及社会地位。
其二,在院校层面,应立足院校实际,拓宽校企合作,完善工学结合,创新普职融合,立足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上一篇:亳州举行首届最美职教人评选活动!弘扬“药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