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

浅谈残疾人职业教育 

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促进残疾学生成才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特殊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特殊教育学校蓬勃发展的基础,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是,随着人类跨入依*知识经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给明显处于劣势的残疾人群体,给承担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末有的挑战,固有的特殊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我校建于1990年,过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主,很少考虑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即便有劳动技能培训课,都是些简单的无法适应市场的培训,学生就业采取的是“学校-- 工作单位”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残疾人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这也是目前我国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就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体现。“集中安排”是指在国家和社会举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分散安排”是指社会上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排”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由于这一模式主要采用制度化的手段,把两个门槛合成了一个门槛(缺少了职业培训这一个环节),因此降低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的成本和难度,从而有利于残疾人就业。但这一模式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如果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对口的职业培训或学校职业培训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就会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由于学生还没有做好就业的思想和技能准备,加上我们这里是一个农业县,学生家庭十分贫困,他们就业时急功近利,期望一工作就能得到熟练工的报酬,对试用期的报酬无法得到期望值深感失望,有的无法适应所从事的工作,而工作单位又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往往还没有过试用期就跳槽,这样频繁地更换工作,最后却一事无成。建校十多年来,我校先后毕业了四届学生,他们就业的岗位有“五粮液家纺制衣公司”、“食品加工厂”、“叙府茶业公司”等,但因为没有进行对口的职业培训,再加上残疾人的待遇比正常人低,现在只有3名学生还在“五粮液家纺制衣公司”工作,其余的频繁跳槽,到目前也没有找到一个称心满意的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教育的对外开放,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给明显处于劣势的残疾人群体,给承担残疾人教育的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末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有的职业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受到强烈冲击,残疾人职业教育如何置身于市场环境之中,接受市场的调节与规范,纳入市场化轨道,成为了摆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大会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改造为适应经济发展,面向个体学生全程的开放式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提出,为特殊教育设置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和热点岗位,有目的地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在培训项目的选取上还应该解决创收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学生实习操作、技能训练各环节要耗损大量的材料,要承担这一笔耗费,单*学校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长期以来必将使职业教育陷于困境而举步维艰。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职业教育从纯消费转变为以职养职、直至发展到以职养教的市场经济行为。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也扩大了宣传,经受了市场经济的考验,更重要的是为学校搞了创收,依*创收扩大再生产,拓宽路子,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我到过川内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他们开办了刺绣、勾花、缝纫、理发等项目的职业培训,由于这些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在当地无销路,也不是就业的热点项目,学校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和请教师培训,但没有回报,致使学校经济困难,其职业教育也就只是一个摆设,对学生没有实际意义;而我在2003年参加全国第八届特殊教育校长培训时,有幸到了上海市第四聋青技校,看到该校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搞得红红火火,他们专门对上海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寻找到了最受欢迎最好就业的热点职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培训,学生的产品在市场上成了畅销货,以此保证了学校的职业教育经费,毕业学生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在工作中成为了骨干,工资待遇也很好,形成了“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工作单位” 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李小鲁:办好职业教育 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