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
时代进步的明显特征是语言交流愈发频繁。要提升我国的对外交流实力,就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搭建能够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框架,全方位拓展英语教育。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翻译需求、翻译目的等角度出发,遵循差异性翻译原则,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提升其英语翻译技巧。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1950年前后,西方翻译学理论倾向于语言层次转换的研究,也就是对语义对等进行了重点关注,语言的社会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属于一种纯粹的语言翻译观点。1970年前后,纯语言学翻译的不足逐步被语言翻译学派所认知,译语开始逐渐向文化和社会关系方面转移,围绕文本的传统翻译方式得以革新,同时立足于功能派角度看待翻译工作,译者对语言交际功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翻译的概念被重新解读为:(1)译文具备丰富的功能和极高的实用价值;(2)尽管译文不能脱离原文,但是译文作用对二者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3)翻译工作应将客观条件及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功能翻译理论法由普遍译文法则和特殊译文法则两部分构成。就所有译文法则而言,译文目的性所占据的地位是其他法则无可比拟的,它与忠诚法则一样,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一)目的法则
目的论的观点是,任何翻译活动都应该对目的法则进行优先遵循,也就是说,翻译需要以译入语的情境与文化为根基,以译入语接受者比较习惯的方式将有关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翻译期间,鉴于译文有着不同目的,译者往往会选用多种翻译方式,且存在很多侧重点。例如,在用英语翻译某段历史时,对历史场景尽可能地还原,是翻译的最终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将原文内容尽可能地保留;在用英语翻译诗歌时,对作者情感、思维的展现是翻译的最终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过程中对艺术表达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连贯法则
在达成译文目的后,才有机会遵循连贯法则。在翻译工作中,若连贯法则是译文目的的一项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应为译文的通顺性和连贯性提供坚实的保障,让译文和阅读需求相符。若译文目的中没有刻意追求通顺性和连贯性,译者在翻译期间就应对其他因素进行重点关注。
(三)忠实法则
忠实法则要求译文与原文非常贴合。译者既要保证原文内容的完整,又要对词汇表达进行关注。此外,还应保持作者原有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方式,尽可能地与原著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拥有相同的运用方式,都依赖于目的性法则。若译文目的在翻译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的要求比较严苛,译者在翻译期间必须严格遵循忠实法则。
(四)协调法则
协调法则在读者、译者和原作者间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态度必须严谨,译文应贴合原著,也要和读者需求相符,对译文目的、文章精华等内容全面考量,同时对多种因素关系进行协调,依赖于译文和原文之间的紧密关联,及时作出调整,在转换语言期间,确保原作神韵不会丧失。此外,也应顺应接受者的文化习惯,充分发挥译文的社交功效。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教育特征
(一)与传统的翻译模式存在差别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翻译已然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引领下,职业教育环节的翻译教学得到了新发展,并与传统的“翻译理论”剥离开来(陈华 2016)。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所给出的翻译是狭义的,其翻译的层次与功能局限在书面文字内容转化、语言表达转化等较肤浅的层次。从这一角度来看,功能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功能翻译理论中强调翻译的三要素——翻译对象、翻译中介和翻译成果。其中,翻译中介占据整个翻译活动的主导地位,它所指的是参与翻译工作的主体,在英语教学环节被称为翻译者。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关注点不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转化等较浅显的层次,还格外注重译者的自我意识。在译者收到翻译任务后,结合翻译要求开展翻译活动时,其功能翻译理论更注重译者的主观意识,如译者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思维水平等。与传统的翻译模式相比,功能翻译是一种更完善的翻译理论,在完成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要求译者结合自身的精神活动作出反馈,并对翻译材料进行补充,在全面满足翻译要求的情况下,使翻译活动更具有教育意义。
上一篇: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